國慶黃金周開始了!歷史已經多次證明,中國大地最壯麗的風景不是長城和九寨溝,而是高速路上的車車車車車車車車,景區的人人人人人人人人,商場里的折折折折折折折折,以及同學會上的酒酒酒酒酒酒酒酒……
  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。這個長假,除了在車與車、人與人、酒與酒之間思考人生,你會怎麼過呢?
  關於長假出行,有人總結過這樣三種模式。一種是走到哪拍到哪,回家看相機才知道自己都去過哪兒,據說這是“陳冠希式的旅行”,如果丟了相機,都不知道自己跟誰好過;第二種是走到哪買到哪,回家看信用卡賬單才知道自己逛過哪兒,這是騷包式的旅行,因為姐買的不是東西,是寂寞;第三種叫做“紅色旅行”,恰逢長假,同學結婚、朋友生子,走到哪紅包送到哪,其實哥送的不是紅包,是交情。
  無論哪種模式,長假都好像成了人的一種負擔,這不得不讓人思考休假本身的意義。古人也有休假制度,元代之前的公務員,很多時候是每五日休一日,謂“休沐”,意即沐浴和休息。
  強制“休沐”制度下,也有例外。西漢時候有個小官員叫張扶,是個工作狂,遇著“休沐”他也不沐,照常“坐曹治事”,沒多久,他的同僚們就“休”不住了,想方設法讓他去“休沐”。最後大家說服張扶的上級郡守薛宣,單給他下了個教令,告訴他“雖有公職,家亦望私恩意”,應該“歸對妻子 相樂鄰裡”,張扶接了命令後,終於面紅耳赤地改掉了自己不“休沐”的壞毛病。
  可見,從古代開始,休假的本義就是放鬆身心,而且還不能影響旁人,如果一個人不願休假,或者影響了他人的休假,可能就成了“公敵”。但在我們今天的輿論氛圍里,放棄休假、申請加班,在很多單位好像還成為一種被倡導的“美德”,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倒退。
  外國人怎麼休假我不太清楚,但從國外回來的朋友都告訴我,一個籌劃許久的休假計劃,可能只是約三兩好友到附近公園搞個爬山游。
  鑒於我怕累,這次長假我的安排很簡單,就是做一點跟平時不一樣的事情:找一個早晨看日出;一天不開微信;一天不動腦筋;還有最重要的是,打開電視看人山人海,然後跟堵在高速路上的朋友發微信說句“哈哈哈”。□孫不熟  (原標題:[街談]放鬆身心過長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b20gbdm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