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客進出地鐵北部汽車站需要爬很長一截樓梯。圖片來源:雲南網 記者 翟劍 攝
 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(陳伊昕)大到廣廈岑樓摩天建築,小至地磚路牌護欄扶梯,城市建設日漸完備,然而規劃不足、缺乏維護等問題卻嚴重影響公共設施的功能發揮,致便利性缺位。同時,部分地標式建築花了很多錢,但財政的實惠卻未必落在百姓的身上。
  多地“奇葩設施”便民性屢遭質疑 維護斷層使形同虛設
  日前,雲南昆明地鐵北部汽車站扶梯由於底部地面開裂而封停月餘,人們只能走樓梯實現“垂直升降”,進站出站要走199級臺階。這一變化迫使旅客不得不費勁爬梯,對於老弱病殘及大件行李攜帶者更為不便,網友直呼虐心。然而,當局尚未給出扶梯再次開通的時間表。
  近來,有關基礎設施不便利的現象散見報端:西安某百米盲道遇井蓋就拐彎變“貪食蛇”,青島一公交車站設在綠化帶致乘客兩次“跨欄”才能上車,重慶“最窄人行道”僅寬0.3米令通行者步步驚心,南京公交車站牌立於高壓變壓器下,不僅造型荒誕不便市民查看,如此設施更存在安全隱患。
  由於中看不中用,類似設施在全國多地“似曾相識”,屢成笑柄。此外,由於維護運營出現“斷層”,原本便民惠民的城建不能發揮原有的功效,反而造成資源空置和財政浪費。
  幾年前,北京的數字信息亭一度風靡,卻因功能陳舊、設備損壞漸無人問津,有的當時淪為廁所。2013年,廣州新落成的同康路自開通後半年內仍未通過市政部門驗收,以致小販占道、設施損壞、貨車橫行,道路維護更陷入權責不明的尷尬境地。最近,鄭州多座洋房式公廁落成兩年,卻由於後期維護陷入“斷層”,或糞便滿地或淪為宿舍。
  中國社科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認為,“重投入、輕維護”是當前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對於基礎設施的規劃,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,且運營成本也非常可觀。然而,很多基礎設施投入後被棄置,有關部門不管不問。同時,資金也是難題,“有錢投入、沒錢維護”的現象也應當引起重視。
  城市建設便民性呈現短板,究其原因,鐘君將此歸因於三點:
  首先,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便民化程度與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有關。城市建設首先應滿足生存溫飽的問題,再考慮便民、生活精緻化的問題。而實現基礎設施便民化,會受到來自現代化水平的制約。其次,這是對規劃問題的重視不足。大到經濟發展規劃、國土規劃、城鄉規劃,小到對公共設施的設計規劃,有關方面並未受到足夠的關註度。再者,在監管層面,政府也沒有將這些問題納入政績考核監管的範疇,從而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。
  對此,鐘君建議,在規劃層面,要建立基礎設施便民利民的服務標準。從標準層面切入,在規劃層面就將其作為硬性規定設置出來。同時,有關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加強監管力度。與此同時,維護設施也需要市民的公德心和自覺性。
  “拿來主義式”建築抹殺城市個性 “虛榮地標”能否兼顧以人為本?
  近些年來“山寨建築”在城鄉蔓生,“美國國會”拔地而起,“外國地標”直插縣城。機械地將非本土的文化符號挪移複製,未必能完全用之於民,反倒有抹殺城市個性之嫌。
 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就曾公開表示,“山寨”和抄襲在建築領域來說是危險的信號,中國建築會在全盤西化或模仿中找不到正確方向和對策,也會導致本土建築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弱勢化、邊緣化。
 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就曾指出,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。這一表述獲網民點贊,並引髮網友盤點各地奇怪建築,蘇州的城市地標“秋褲門”等赫然在列。
  有分析曾提到,許多受追捧的建築師在各地設計了大批作品,但他們或因不熟悉某地綜合環境,或對當地沒感情,拿出不接地氣的設計。建築曾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創造,應回歸本土化。
  但也有評論指出,“建築地標”產生的背後有權力的影子,如此建築已被異化為滿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裝置藝術,成為“虛榮標誌”。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湯國華表示,“山寨建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當政者比較低的文化修養,盲目崇拜外國的古典主義建築。”
  值得註意的是,近些年來引爆輿論的建築,如山西蒲縣的“鳥巢”是地方政府出資修建的文化宮,安徽合肥的“鳥巢”是當地斥資兩億打造的美術館,而江蘇漣水“國會大廈”則是當地環保局的辦公大樓。這一系列建設如何過審獲批,則引坊間聚焦。
  網友“住在長江邊上的劉二娃”稱,“錢花在豪華辦公樓上,民間就多埋下了一份怨,錢花在傻乎乎的標誌性建築上,民間就多了一個笑話”。網友“狗成功”認為,政府出資建設城市應當以人為本,只有致力於民生,讓市民享受文明成果,才能從根本上建設出令百姓滿意的城市。(完)  (原標題:便利不足成公共設施短板 城市建設如何以人為本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b20gbdm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